针对农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难以同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难以同步、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难以同频”等三大问题,我校自2014年以来,通过强化跨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和实践了“政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实境化教学”的农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政校企协同: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校企协同育人,政校企协同共建“农牧产教联盟”等协同育人平台和“天赋河套”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方案共商、基地共建、师资共用、过程共育、效果共评”的合力育人机制。
产学研联动:以产学研究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为驱动,让教师在项目研究中了解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组建产学研融合的“混编”团队和双岗互聘的“双栖”团队;以科技研发成果返哺教学,把实际生产项目应用于教学,把产业四新元素融入教学,按照生产过程开发课程,形成“能力导向、项目载体”课程体系。
实境化教学: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精密对接,实现“课程-岗位-证书”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实施校企课堂一体化和课岗嫁接一体化。通过理实一体、工学交替,形成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产教联盟,校企共同制定评价内容与考核标准,共同组成评价队伍,实行全方位评价与综合性评价。
图1:“政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实境化教学” 农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7年的不断迭代,农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杭锦后旗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政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实境化教学”的农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自治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杭锦后旗特色、中职特点可借鉴的范本,自治区内外30多所兄弟院校来校学习交流,校本教材在自治区30多所中职学校中推广使用,自治区各种现场会在学校召开。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成果达100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政校企协同,合力育人,破解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难以同行的问题
(1)政府引导: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出台《“双栖”教师管理办法》等8项文件,激发校企合力育人的积极性。
(2)共建平台:共建产教联盟和企业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产业学院等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55个。
(3)创新机制:产教联盟下设办公室、专委会等,建立会商制度,形成“方案共商、基地共建、师资共用、过程共育、效果共评”的育人机制。
2.产学研联动,协同育人,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难以同步的问题
(1)项目带动:创新“四级联创、校地共建、所旗联建”机制,以产学研究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为驱动,让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2项,获国家级农技推广成果奖、农技推广合作奖9项;获区级农牧业丰收奖12项。
(2)团队联动: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组建产学研融合的“混编”团队和双岗互聘的“双栖”团队,企业农艺师、畜牧师与学校专任教师组成2个“混编”团队;8名农艺师、畜牧师在学校兼课、10名教师到企业兼职。
(3)资源互动:以研发成果返哺教学,把生产项目应用于教学,把产业新元素融入教学;按照生产过程开发课程,对核心课程实行项目化改造,形成“能力导向、项目载体”课程体系。
资源
图2:产学研联动,协同育人
3. 实境化教学,实战育人,破解核心能力与岗位能力难以同频的问题
(1)内容融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建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遴选课程内容,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实现“课程-岗位-证书”的融合。开发“课岗证融通”校本教材26部。
(2)实境教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堂搬进田头、牧场,师傅带徒弟,学位即岗位,学习即生产。实施校企课堂一体化,校内课堂教授理论、完成项目教学;企业课堂开展技能训练,提升能力。实施课岗嫁接一体化,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以生产要求为考核标准,实行实境化教学。
(3)能力递进。通过校内理实一体教学、基地实训、综合项目训练和校外基地实训、企业顶岗等,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4)共同评价。依托产教联盟,校企共同制定评价内容与考核标准,共同组成评价队伍,实行过程性全方位评价与综合评价。
图3:实境化教学,实战育人
三、成果的创新点
1.理念创新——创立了“政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实境化教学”农牧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政府引导,共建平台,形成政校企合力育人机制;产学研跨界、课岗证对接、实境化教学,提升农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协同理论应用于产学研跨界领域,形成了“政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实境化教学”农牧专业人才培养新理念。
2.路径创新——构建了“政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人才培养新生态
政府通过经费支持、政策引导,激发校企合力育人的积极性;政校企共建“农牧产教联盟”等育人平台和“天赋河套”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形成“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育、培养效果共评、培养师资共用、实训基地共建”政校企合力育人机制。产学研跨界合作,以产学研究项目、科技服务项目为驱动,组建产学研融合的“混编”团队和双岗互聘的“双栖”团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以科技研发成果返哺教学,把生产实际项目应用于教学,把产业四新元素融入教学,对专业核心课程实行项目化改造,形成“能力导向、项目载体”课程体系。“政校企协同,产学研联动”, 构建了人才培养新生态。
3.方法创新——创建了“实境化教学,实战育人”人才培养新范式
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精密对接,实现“课程-岗位-证书”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实施校企课堂一体化、课岗嫁接一体化;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实行实境化教学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校企共同制定评价内容与考核标准,共同组成评价队伍,实行过程性全方位评价与综合评价。“实境化教学,实战育人”,创建了人才培养新范式。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 学生成长。2014年以来,农牧专业在校生从不足100人到300人左右,实现翻番;学生“双证书、多证书”率从80%升到100%;对口本科升学率保持在50%左右;学生顶岗实习薪资4—6千元,对口升入本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100%,薪资达8千—1.5万元;学生取得市级技能大赛荣誉13项次、自治区级以上6项次。七年来,农牧专业培养近88名优秀毕业生,其中50%以上的学生成为企业精英,20多名成为国家公务员和职业院校教师,7名取得硕博学位。
2. 教师发展。农牧专业教师获评特级教师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正高级教师2名,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1名,自治区专业学科带头人2名、教学能手2名,获自治区教师能力大赛三等奖以上2名,专业课教师均为市级以上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优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项目参与人共同完成市级以上教研课题和研究论文43件,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
3. 学校发展。项目实施以来,取得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德育荣誉5项;获“宠物美容与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粮农食品安全评价”等“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个,入选全国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参照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标准建成农牧专业2个,带动并建成自治区示范校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各2个;建成“动物解剖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5个、“双创中心”“天赋河套”等校外实训基地50个。2018年以来,学校还被授予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示范性就业技能实训基地、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
4. 社会服务。农牧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应用技术研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2项,获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9项;获得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12项。培训农牧民和产业带头人约3万人;其中,培育种植能手5,965人、养殖能手4,822人、农畜产品加工能手638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800多人、农村经营人才120多人、农村科技人员153人等。2018年,学校领衔杭锦后旗成功创建了“第四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5. 社会影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包头机电职校、松山职教中心等30多所兄弟院校来校学习交流,编制的26本校本精品教材在自治区30多所中职学校中推广使用,学校承办自治区德育工作现场会(2016年)、农业农机专业学生技能大赛(2019年)、产业带头人培训现场会(2020年)。中央电视台、腾讯网、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成果达100次,国家人社部、自治区人社厅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指导,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