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杭锦后旗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多方努力与支持下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下是对本年度活动的详细总结。
各学校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与安全应急预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安全保障措施,同时安排教师负责活动指导与管理。基地和学校积极与交警大队、消防队、卫生院、运输公司等单位沟通合作,为活动争取到更多支持与保障。
5 月完成了厨房、餐厅的升级改造,打造出卫生的就餐环境;更新教室门窗、粉刷墙面,营造了舒适的学习空间。硬件设施的改善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活动接受了多部门的检查指导与联合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同时组织多轮实战演练,为活动筑牢了安全防线,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
实践活动得到了杭锦后旗交警队、消防队、三道桥派出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交警队护送车队,消防队保障用水,蒙海镇政府现场办公并派驻专人值守,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活动分为外旗县学生输入杭后基地和旗内学生外送其他旗县基地两部分。
在市局整体安排部署下,各旗县教育局合理协调。2025 年 5 月 14 日至 6 月 25 日,杭锦后旗教育基地接待了来自巴彦淖尔市直及临河区、五原县两个旗县区 16 所学校的 206 位教师与 4000 名学生,并为 96 名贫困学生减免费用。
杭后学生外送方面,本年度应安排 13 批次研学活动,实际完成 12 批次(因市运会占用场地,一批次延推至下学期开学)。中小学共应参与学生 5632 人,实际参与 5104 人,参与率为 90.6%,贫困生实际减免 106 人。学生们积极响应,热情高涨,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市教育局的领导指挥下,相关旗县教育局、各教育基地、各学校领导老师全方位监督管理,全体工作人员协作配合,达成了“零意外、零安全事故、零食品安全问题”的目标,安全高效地完成了接待任务。
各基地紧扣时代脉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设计了丰富的课程主题与内容。杭后教育基地依托“黄河魂·农耕缘·河套情”主题线路,弘扬河套黄河文化,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传承三北精神、筑牢生态屏障、培育文化自信。课程从传统参观讲解升级为“小组协作探究 + 情景模拟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沉浸感,激发了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学生们参观米仓县旧址、体验非遗课程,如豆腐制作、烹饪、面点、机械木工等,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参与劳动教育,种植农作物、栽植沙帐、学习农业知识,体会劳动价值与喜悦,培养了热爱劳动的品质。其他教育基地在德育、智育拓展方面也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拓宽科学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
尽管基地已具备初步运营能力,但受资源投入与发展阶段限制,仍存在诸多短板。如设施配套不足,宿舍、教室、实训室等基础场地规模偏小,训练实操设施不完善;基础条件薄弱,学生饮用及生活用水保障困难;活动内容单一,受场地限制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管理隐患突出,与学校共用场地设施存在管理与安全风险;运营能力有限,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师资力量不足、安全保障措施待强化。
为推动基地高质量发展,杭锦后旗将从多方面发力。深挖资源,打造“河套文化·陕坝味道”特色品牌,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杭锦后旗标识的研学品牌;强化基建,完善基础配套,通过多元筹措资金建设实用、舒适、安全的设施;优化课程,提升教育内涵,丰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创新、推进跨学科融合;建强师资,夯实专业支撑,打造专业研学教师团队,建立研学课程中心,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推广品牌,扩大社会影响,提炼核心价值,加强与学校合作,通过多种渠道提升知名度;创新机制,保障持续发展,制定长期规划,设立创新基金,加强与外地基地交流合作;严守底线,筑牢安全屏障,健全安全制度,加强安全检查与应急演练,提升师生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
总体而言,2025 年杭锦后旗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将继续努力改进不足,推动实践活动不断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实践教育。